


白天太快点石策略,快到会议像连环拳,消息像飞镖,人生像被人踩着加速键。
于是,夜晚只能慢一点,靠一杯酒喘口气。“微醺”成了都市人的续命暗语:不是放纵,而是止损。
调酒师也从“灌酒侠”变成“情绪治疗师”,成为夜色里的七种慢:开局之父、段子手、解毒官、镖师、炼金师、剧作人、诊疗师——让人明白,酒吧不是江湖,却比江湖更有人情味。


宝格丽酒店
奢华里的说书人
如果说北京宝格丽酒店像一座隐世山庄,那么王磊就是守山的那个人。他在这里已经调酒七年,身处的是铜质椭圆吧台、罗马喷泉灵感的装饰和亮马河畔的夜色。但他不愿被定义成“高冷掌门”,而更喜欢称自己为“意式生活美学的传递者”。在他眼里,调酒不仅是技艺,更是借酒讲故事的方式——让客人听得懂、喝得下,还能记得久。
化解距离的秘密
很多人一听宝格丽酒吧就皱眉:太贵、太奢,怕坐下来钱包就冒烟。但王磊说,他最大的本事不仅是调酒,更是化解距离。他会真诚地询问客人喜欢的口味,偶尔推荐香槟、葡萄酒,或者宝格丽标志性的意式餐前酒。空间的奢华是宝格丽美学营造的,但他要做的,是在那空间里点上一盏小灯,让客人安心坐下。

Q&A : 王磊的吧台瞬间
N=《男人装》 W=王磊
N:有没有哪一次,你的酒让客人出现意想不到的反应?
W:这种情况很多。有人原本不欣赏烟熏味或金酒,但我用烟熏威士忌配新鲜莓果、用金酒搭草本,帮他们推翻偏见。他们从怀疑到惊喜,那种表情最动人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客人,因为柑橘主题的鸡尾酒想起童年外婆家的院子。那一刻我比得到任何赞美都感动。
N:北京的节奏和气候,会影响你调酒的风格吗?
W:当然。北京四季分明,冬天我偏爱用香料和茶底,夏天则是果香和清爽。城市的呼吸会进到一杯酒里。
N:如果要做一杯“北京限定”,你的秘密配方是什么?
W:我会用二锅头做基酒,融入朗姆酒的醇厚和薄荷的沁爽,再加上无花果的清甜和茉莉茶的香气。这杯酒既要有京城的底蕴,也要有意式的热烈。
N:你更看重平衡感还是叙事?
W:两者不是冲突,而是互相成就。平衡是地基,叙事是装饰。在味道和情感之间,我要让客人同时得到满足。不止是好喝对王磊来说,调酒的终极目标不是一杯“必喝爆款”,而是一段记忆。他说:“我追求的是一个完整的瞬间,一个能跨越文化和时空的体验。”这可能发生在一个黄昏,也可能在深夜,但一定会留下余韵。北京宝格丽酒吧的吧台常被认为是精英社交场,但在王磊手里,它更像一个安静的叙事空间。有人带着压力来,喝下一杯酒,脸上的紧绷慢慢消退;有人带着故事来,离开时心情轻了几分。王磊调的,不只是酒,也是解药。慢的姿态“白天太快,夜晚就该慢一点儿。”这句话放在王磊身上,再合适不过。奢华不是距离,而是一种让人慢下来的仪式。他说自己最喜欢看到的画面,是客人喝第一口酒时眉头松开的瞬间。那是一个人卸下白天盔甲的时刻,也是这座城市夜晚最难得的温柔。


深圳
MO Bar
童年“药水”的副作用
很多调酒师的第一杯作品是经典鸡尾酒,杨天威的“处女作”却像一瓶童年秘制药水。小时候家族聚会,他把桌上的各种果汁混在一起,还偷偷加了一小杯白酒,摇身一变成了“童年 TIKI”。结果一口干掉,直接睡了一天一夜,家人差点以为要送医院。他后来笑说:“可能那是我调酒生涯最早的伏笔——带点危险,但足够令人难忘。”
吧台里的心理医生
如今的杨天威,最喜欢的称呼不是“调酒师”,而是“吧台心理医生”。在深圳MOBar——这家刚刚荣登“2025亚洲50佳酒吧”榜单第21位、坐拥深圳城市天际线壮丽景观的空中酒廊,他像一个随时待命的诊疗师。有人一坐下就叹气,他30秒就能捕捉到情绪;有人一进门就说“我今天很生气”,他立刻化身聆听者,等对方释放完情绪,再递上一杯“治愈系”的鸡尾酒。他说:“酒吧就像诊室,酒单就是处方。”而MO Bar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灵感打造的16款特调,正是他与客人对话的独特媒介。

Q&A : 杨天威的情绪门诊
N=《男人装》 Y=杨天威
N:你收到过最特别的礼物是什么?
A:一位外国客人送我一个火烈鸟胸针。她把我当弟弟对待,因为她真正的弟弟死于雪崩。她走之前把胸针给我,说希望记住这个感觉。每次看到它,我都觉得自己可能真的陪过她一段人生。
N:家人对你职业最大的误解是什么?
A:他们以为我每天就是陪人喝酒玩乐。我妈后来笑说,我们这工作往小了叫调酒师,往大了叫心理医生。
N:你觉得自己在吧台需要“演一个角色”吗?
A:需要。工作时的我比真实的我更外向,更多笑容,更有好奇心。真实的我下班就想瘫着,但吧台的我是一个“舞台角色”,要把最好的状态给客人。
N:你最记忆犹新的夜晚是哪一夜?
A:2023年的跨年夜,我被一桌商务客要求表演拉酒嘴,结果自己也被灌得烂醉。那晚店里像舞台剧,全场都在鼓掌,我最后在笑声里醉倒。慢的诊疗术杨天威的秘诀,不是花哨的配方,而是细致的情绪价值。有人想发泄,他用玩笑化解;有人想逃避,他安静倾听;有人只是单纯想喝酒,他递上符合心境的味道。他说:“白天太快,大家都在加速。夜晚来到吧台,其实是来减速的。我需要做的,就是帮他们踩刹车。”在深圳这座高压快节奏的城市,他用一杯酒当成镇静剂,用一句话当成止痛片。调酒像诊疗,不治身,只治心。微醺不是醉,而是药效——让客人卸下伪装,带着轻松走出酒吧。


前门文华东方酒店
十条 TIAO
从豪门学徒到镖局统领
郭威的履历,怎么看都像是“正经科班出身”的镖师。瑞吉、四季、康莱德这些五星酒店,是他练基本功的镖局;在英国的 Manahatta 和 The Pearl,他练就了酒单研发与团队管理的双刀流。再加上国际比赛Top 8、英国赛区季军的头衔,他完全是靠硬功夫一路打上来的。
别人江湖里护镖,他护的是客人的情绪。有人说他是“酒店派出身的镖师”,既能硬碰硬,也能温柔化。2025年,他正式加入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的十条,把那一身国际江湖经验带回京城胡同,让这家新酒吧迅速有了声量。
一瓶酒的长途押镖
他常提起在伦敦的一段往事。有位客人送了他一瓶珍藏版龙舌兰,瓶子大到超出行李额度。他硬是多花钱带回国,一直放在家里珍藏。别人押镖是为了钱粮,他押的是情义。他说:“那瓶酒让我想起,不管你走到哪里,真正的财富不是配方和技艺,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心意。”

Q&A : 郭威的镖局日常
N=《男人装》 G=郭威
N:家人或朋友对你职业最大的误解是什么?
G:大家以为我们每天就是陪喝、陪聊。直到他们看到打烊后,我们还要清点库存、清洗器具,忙到凌晨3点,才知道这活儿真不是“混日子”。
N:吧台后要不要“演一个角色”?
G:其实不用演。我本身就是比较乐观开朗的人。但有时候得做一点儿小小伪装,把情绪压在心底,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客人。
N:多久能看穿一个客人的情绪?
G:很快,很多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。有人只是想安静坐会儿,我就陪着;有人希望被关注,就多聊几句。吧台就像镖局,你得先判断对方是朋友、是过客,还是想“找点麻烦”。
N:你职业生涯最混乱但又难忘的一夜?点石策略
G:在英国谢菲尔德第一天上班的那个周六,店里能容纳四百多人。听不太懂英式俚语的我只能硬着头皮上。各种点单、各种口音,全都席卷而来。那天像是一场“武林群殴”,但现在想想,那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刻。
镖师的规矩
在郭威的字典里,拒绝客人从来不是冷漠,而是一种保护。他常说:“调酒师要像镖师,客人醉了,你得替他守住体面。”尤其是独自来的女性客人,他会多留心,坚决不让她们喝过量。他喜欢把调酒比作押镖:你永远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人,但你必须确保酒能安全抵达客人心里。江湖险恶,但镖师的使命,就是把人护到最后。
慢下来的押镖之路
对郭威来说,真正的快是白天:会议、通勤、竞争。但到了夜晚,他选择做一个慢的镖师。坐在十条的吧台前,你能感受到一种“既稳又松”的节奏:酒是稳的,氛围是松的。他笑着说:“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酒调得多复杂,而是客人离开时,比进来时更开心。”那一刻,他不是在送一杯酒,而是在完成一次押镖任务——把白天的疲惫、安全送走,把夜晚的轻松、安全送到。


Speak Low
第一杯酒的尴尬开局
Eddy Yang的第一杯独立作品,是一杯 Gin & Tonic。当年他刚在伦敦酒吧打工,还在背配方。客人点了一杯 G&T,他没听懂,愣在原地。旁边同事嫌弃地大喊:“Gin and Tonic, you idiot!” 从那一刻开始,他就明白了:调酒师不光要懂酒,还要脸皮够厚。后来,他一路从伦敦、纽约走到上海,开了 Speak Low,把中国调酒行业带进了 Asia’s 50 Best Bars 的榜单。很多年轻 Bartender 称他为“开局之父”:不是因为他发明了什么秘笈,而是因为他证明了——中国的酒吧可以有自己的江湖。
“杨阿姨”的江湖人设
“杨阿姨”的名号不是白来的。在店里,他是那种又唠叨又暖心的角色:谁没打招呼要被念叨,谁忘了补水要被盯一眼;谁心情不好,他会默默递上一杯酒,再顺便聊两句人生哲学。他自己笑称:“可能我在员工眼里,比老板还像他们妈。”在江湖里,阿姨就是一种隐形权威:不靠拳头,靠眼神管理全场。

Q&A | Eddy Yang的小剧场
N=《男人装》
Y=Eddy Yang
N:你收到过最奇怪或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?
Y:最珍贵的不是客人送的,是同事在我离开英国前送的一幅手绘漫画,把我第一家酒吧的每位同事都画进去了。江湖人情,永远比酒更烈。
N:家人对你职业最大的误解?
Y :他们一开始以为我是在“夜场混日子”,还叮嘱我少打架。后来发现,这个行业非常注重相关知识和技术,而且薪资待遇都很好,才放心了。只是讽刺的是,我跟一个员工家长解释完“我们这行很正经”,结果那孩子第三天就在店里跟客人吵架,被停职一周。
N:吧台后要不要“演一个角色”?
Y:不用演,但得会照顾人。看客人是等人、是想独处,还是来挑衅,得一眼看穿。江湖不打无准备之仗,吧台也一样。
N:你最记忆犹新的夜晚是哪一夜?
Y:在伦敦工作的最后一天,店规是要喝一杯“Dirty Pint”——整晚吧垫上的残酒都倒进一品脱杯里。喝完以后,全体去夜店。江湖规矩,谁也逃不掉。

阿姨的哲学
Eddy Yang常说:“调酒师最大的本事,不是让人醉,而是让人觉得自己被理解了。”他不炫技,也不卖弄风味叙事,更像个在江湖边开茶馆的说书人:有人来哭诉失恋,他递一杯酸;有人来庆祝升职,他上一个甜;有人来独处,他就安静陪坐。如果调酒是一部小说,Eddy Yang不是男主角,而是那个在关键时刻递水、说一句“少年稳住”的配角。只是江湖后来才发现:少了这个配角,故事根本没法开局。
慢下来的功夫
在上海这样快节奏的城市,他选择了最慢的姿态。他常说:“白天太快,那就用一杯酒,把夜晚拉慢一点儿。”对他来说,调酒不是高举高打,而是低调温吞;不是让客人酩酊大醉,而是给他们留点清醒,好继续第二天的战斗。于是,你会看到:在酒吧的昏暗灯光下,阿姨Eddy Yang慢条斯理地调着一杯酒,眼神像在照顾自己的家人。酒入口时,你突然觉得:原来江湖里最厉害的功夫,不是出拳,而是让人安心。


Bubble Bar
“孙鸡毛”的外号
在北京的酒吧圈子里,孙权的江湖名号比真名更响亮——“孙鸡毛”。要说原因,他自己笑得最大声:“这名字是骂人的,可我觉得亲切。”在别人看来,像是痞气、像是调侃,但对孙权来说,这是“吧台江湖”的一种幽默勋章。因为这个外号,他的客人更敢跟他掏心窝子,也更相信,他不是那种“假正经”的调酒师。
荒唐夜晚的最佳段子手
孙权的故事库里,永远有一堆能让人笑到喷酒的段子。最经典的一次,是他开新店时的派对。音乐声震天,客人喝嗨了,邻居报了警,警察果然上门。结果,警察劝散人群,把他带去醒酒。冬天的北京,他只穿着一件荷叶边的白衬衫,从派出所走回酒吧。第二天,他被朋友笑了整整一年,自己也拿这段经历当段子反复重讲。有人说这就是“孙鸡毛”——哪怕是最混乱的一夜,也能讲成酒吧里的小传奇。

Q&A | 孙权的吧台告白
N=《男人装》 S=孙权
N:还记得你独立调制的第一杯酒吗?
S:其实我已经忘了第一杯具体是什么。对我来说,每一杯都值得认真对待。真正让我记住的,是第一次看到客人喝完很满意的那一刻。很多这样的客人,后来都成了我最好的朋友。
N:你收到过最奇怪或者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?
S:礼物当然有过,酒是最多的。但我通常会选择和大家一起分享,这样它才有意义。
N:你觉得自己在吧台后是否需要“扮演”一个角色?
S:是的。调酒的时候我会非常严肃,但在吧台需要外向、有耐心,也更有趣。这是职业的要求,也是对客人的尊重。而在工作之外,我其实话不多,社交圈也很固定。
N:通常多久能判断一位客人的情绪?
S:调酒师在吧台背上要“长眼睛”。好的服务,就是在客人提出需求之前,就已经妥善地提供。
N:你最记忆犹新的夜晚是哪一夜?
S:那次新店派对啊!闹到警察来收场,最后我穿着荷叶边衬衫走回店里。现在回想,那一夜虽然混乱,却成了最难忘的故事之一。

痞气里的温柔
很多人以为“孙鸡毛”就是个玩世不恭的段子手,但真正坐过他吧台的客人会发现:痞气背后,藏着温柔。有人喝酒不是为了醉,而是为了找一个能坐一会儿、不用解释的地方。他会默默递上一杯酒,听你说完废话;有人想要发泄,他也能用玩笑把气氛拉回轻松。他说:“边界感很重要,友善是职业要求,好感是私人情感。我能做到的,就是既让你舒服,也让你安全。”孙权常说,调酒师最大的功夫,不是把人灌醉,而是用一杯“刚刚好”的酒,让你觉得“今晚值了”。这句话,听上去像段子,但在北京的夜里,却是很多人心照不宣的秘密。


广州
庙前冰室
人气爆棚的庙会舞台
庙前冰室在广州几乎成了“江湖庙会”。晚上6点就开始排队,周末更是“一位难求”。有人说它像剧场——人人等着入座,等一场味觉大戏开场。而 Claire Liu 就是幕后编剧,手里拿的不是剧本,而是一份酒单。她笑称:“庙前是江湖人气旺,但人气越高,责任越重。客人排队半天,进来第一口酒要对得起他们的等待。”
酒像暗器,剧情反转
有人问她,一杯酒更像情书还是暗器?她毫不犹豫地选了暗器。“第一口可能温柔甜美,让你放下戒备,但真正的冲击藏在后面。”她喜欢用日常食材玩出陌生感,苦瓜、五指毛桃、陈皮、青橄榄这些常见的岭南食材,在她手里成了伏笔。客人喝下去,剧情展开,才发现原来酒还能这样写。

Q&A | Claire 的庙口说书
N=《男人装》 C=Claire
N:庙前冰室刚拿下亚洲50佳第七,骄傲还是压力?
C:肯定自豪,但更多是责任。人气越高,越要想怎么让每一杯酒都“值”。
N:有没有客人因为喝到你特调出现过意外反应?
C:有啊,经常(笑)。比如有人喝到苦瓜调酒,惊讶到不行,说“没想到它能这么好喝”。那一刻我最有成就感。
N:广州饮食文化对你有影响吗?
C:肯定的。广州人懂吃、会吃,这种细腻和讲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。我希望酒能像老火汤一样,经得起时间的沉淀。
N:如果要做一杯“广州限定”?
C:青橄榄带来的酸涩和回甘,加上陈皮的醇厚。我会用低温慢煮去提取风味,让这杯酒像岭南老火汤,慢、醇、有耐心。

心情翻译官
在吧台上,Claire 更像“心情翻译官”。她会捕捉客人没说出口的细微情绪,把它们转译成风味。有人疲惫,她递上一杯温润的酒;有人兴奋,她调出更轻快的口感。客人往往说:“她比我自己还懂我。”
江湖的舞台感
庙前冰室的热闹,让 Claire 像一个庙口说书人。她用酒写故事,每一杯都是情节的起承转合。有人来这里庆祝,有人来这里解压,有人来这里发呆,但只要一杯酒上桌,剧情就开始。她说:“未来我想做的不只是酒,而是更完整的突破——学管理、学外语,让自己成为‘六边形战士’。”听上去像游戏角色设定,其实是她的江湖心法。对她来说,酒吧就是舞台,她就是那个不停编写新剧本的剧作人。在广州这座懂吃懂喝的城市,她把鸡尾酒调得像老火汤,也像庙口故事:慢、醇、出人意料。客人喝下去,剧情翻转,才发现原来微醺,也可以是一种岭南戏。


悬壶·云梦泽
第一杯就是“自来水实验”
大多数调酒师的第一杯作品,是经典款;纪雯钧却给自己开了个“炼丹局”。那天店里人都下班了,他突发奇想,把咖啡味奶酒和各种基酒混在一起,调出一杯带点怪味的实验品。他喝了一口,眼睛一亮:“真好喝!”然后连续喝了几杯,把自己夸成天才。他笑说:“我嗅觉和味觉太敏感,特别适合做特调。”别人开局是正经配方,他开局是“自来水实验”,从那时起,盲盒的命运就和他绑在了一起。
酒像香水,暗器出手
他最自豪的一次,是遇到一位调香师客人。那人喝完他的盲盒特调后惊呼:“这酒就像香水!”从闻到喝下、到咽下去的余韵,都有不同层次。纪雯钧笑得像个炼丹师,觉得这才是他的暗器:先让你放下戒备,再在第二口、第三口悄悄出手,直击内心。

Q&A | 纪雯钧的盲盒江湖
N=《男人装》 J=纪雯钧
N:你收到过客人最奇怪或者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?
J:一位香水师说我的酒像香水,对我来说,这是最特别的礼物。被懂的人看见,比任何礼物都珍贵。
N:你觉得自己在吧台后要“演角色”吗?
J :不演。如果客人有倾诉欲,就当个只有耳朵没有嘴的听众。守护好秘密,比什么都重要。
N:你如何区分“有边界的友善”和“个人好感”?
J:很简单。想加我微信?给你店里客服号。如果想再见我?我就说“那要不要预约下一次喝酒的时间呀?”调酒师是职业,暧昧不是。
N:你职业生涯最混乱的一夜?
J:去年跨年夜,全满,还拒了十几桌。大家忙得团团转,但倒数那一刻,全场一起喊“新年快乐”,那种热闹让我觉得再累也值。
门派规矩:只做原创
在云梦泽,纪雯钧有一条铁律:只做原创特调和盲盒,经典鸡尾酒?抱歉,去别家。他知道这会损失一部分客人,但坚持是他的底线。他说:“客人和调酒师是双向选择,口味没有高低对错,只有适配。”这句话听上去像是酒单说明书,其实更像江湖门规。
炼金的哲学
在他看来,调酒像是一种炼金术。他把中草药、果酒、冷萃茶这些食材一一拆开,重新组合成陌生的味道,让客人一边疑惑一边惊喜。有人说他是江湖里的“炼金师”,他却调侃:“其实我就是个盲盒贩子,让大家在不确定里得到一点儿确定。”
慢下来,对他来说,不是喝慢,而是感受慢。客人坐在云梦泽的昏黄灯光下,等他递出那杯盲盒酒。第一口,你可能还在怀疑;第二口,你开始点头;第三口,你笑了。他说:“那一刻,我就知道,今晚的炼金术成功了。”

编辑 = 杨帆
摄影 = 小天
助理 = 杨洺嘉
撰文 = 李艾
排版 = 傅炯桦
热文回眸
是的,你们的男人装又回来了
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!
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义之举......
把我们加个“星标”
就能确保看到我们的推送
⬇️方法如下⬇️
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