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里桥河畔,碧水映城廓,生态景观与市井烟火相映成趣;宝应湖湿地,退圩还湖后芦苇荡连片新生,水鸟翩跹成景;城乡生态河道旁,亲水平台延伸民生幸福卓信速配,孩童嬉戏、老人漫步的画面暖意融融……如今的淮安金湖,每一处水韵场景,都是当地以“水润民生”为笔、以“系统治理”为墨,书写水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。
近年来,金湖县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锚定“水安全、水环境、水生态”三位一体目标,以系统思维统筹水网建设、退圩还湖、河道整治,既做活“水文章”夯实生态根基,又转化“水优势”激活发展动能,走出一条“以水强基、以水兴城、以水惠民”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
筑屏障:织密防汛“安全网” 构建现代水体系
“从预案修订到实战演练,从队伍组建到隐患排查,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干,才能守住城乡安澜的底线。”金湖县水务局负责人的话,道出了当地治水先强基的思路。为筑牢水安全防线,该县打出“防、备、练”组合拳:修订完善11项县镇级防汛预案,开展10场桌面推演确保预案“能落地、可操作”;组建13支共770人的县镇两级抢险队伍卓信速配,开展4次堤防险情处置、应急排涝专项演练,提升实战能力。
在此基础上,金湖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,以“人民城市”理念推进现代水网建设。对照城市防洪排涝规划,全速推进重大水利项目:实施城区易涝点整治、周边水系调整、河道拓浚工程,将对农抗河闸站、太平排涝站进行扩建改造,让“城市不内涝、群众不受灾”成为现实;同时坚持“防汛抗旱两手抓”,常态化开展防汛隐患排查,强化非工程措施保障,切实守住城乡供水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底线,为县域发展筑起“坚不可摧的水安全屏障”。
展开剩余51%焕生机:做好退圩“生态账” 复苏河湖新活力
“宝应湖的鱼塘底泥是‘宝贝’!无害化处理后改良农田,既能修复湖泊生态,又能让耕地肥力提升,这是生态与农业的‘双赢’。”金湖退圩还湖项目负责人王志的介绍,揭开了当地生态治理的创新密码。在宝应湖退圩还湖过程中,该县充分利用湖区资源禀赋,将沉积多年的鱼塘底泥用于周边农田土壤改良,使耕地有机质含量提高、酸碱值趋于平衡,地力等级显著提升,实现“退圩还湖”与“农业增效”同频共振。
作为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的重点任务,金湖县扎实推进高邮湖、宝应湖退圩还湖工作:高邮湖完成退圩还湖专项规划修编,计划清退圈圩6.88万亩、围网2.7万亩;宝应湖退圩还湖一期工程全面竣工,恢复自由水面5097亩,清退围网4247亩、圈圩5826亩。
惠民生:擦亮亲水“幸福色” 绘就人水和谐图
今年上半年,金湖县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推进城市水体空间治理:累计整治问题地块22个,清理违章种植、违法建设约1.5万平方米,让“问题河道”变身“幸福河湖”。同时推出系列“硬核”举措:深化河湖长制,全县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3706人次,解决河道垃圾、排污口治理等问题54件;开展地下水保护专项行动,查处无证水井42眼,推动二层地下水水位提升到正常水平;推进节水宣传“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农村”,发放资料3000余份,推动高耗水企业技改,让“节水、护水、亲水”成为全民自觉。
如今,“水生态”已成为金湖最鲜明的城市名片。通过系统治水、科学用水、依法管水,金湖持续释放水资源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,以“水”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保护、城市发展与民生幸福卓信速配,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“水动力”。(李广忠 刘嘉慧)
发布于:北京市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